湖湘潮 百年颂|毛泽东主办广州第六届农讲所:培养农民运动“文武全才”

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共产党人彭湃等倡议,以国民党名义开办的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教育机构,培训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推动了各地农民运动发展。在广州举办的第六届农讲所由毛泽东担任所长,第六届农讲所在历届农讲所中规模最大、社会影响力最大。

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一座红墙黄瓦的院落,在闹市之中显得格外庄重古朴。门口花岗岩牌坊上的红底牌匾上镶嵌着“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十几个大字。院子里,石板地、木棉树……一片安静祥和。

95年前,33岁的毛泽东长衫油伞、步履匆匆。这位刚刚在长沙湘江边感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年轻人,走进了这个院落,执起了教鞭。之后,这个院落成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地。

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在即,为“适应北伐战争的发展,培养各地农运干部”,第六届农讲所如期开办,历时四月有余,成为六届农讲所中开办时间最长的一届。

第六届农讲所原定招收30人,后因求学者甚多,招收人数陆续增加到327人。学员也从广东及周边省份,扩大到全国20个省的农民运动积极分子、优秀青年学生等。湖南的罗哲、朱子和等36人参加了本届学习。

第六届农讲所共有23名主要教员,共产党员占16名。第六届农讲所共开设25门课程,这些课程涉及面广,使学员对革命理论、农民运动、社会政治与经济以及中外历史都有较全面较深的理解。毛泽东亲自给学生讲授了《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等课程。他还编写了24本《农民问题丛刊》。据说,在讲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时候,毛泽东为了把各个阶层的关系讲清楚,还专门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多层塔,从塔基到塔顶,把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帝国主义等,自下而上逐个罗列出来,然后鼓励大家,只要大家齐心团结,劳苦大众起来斗争,何愁“塔”不倒!

第六届农讲所其他教员包括萧楚女、彭湃、周恩来、阮啸仙、恽代英、赵自选等,分别讲授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课程。此外,还有许多社会名流,如林伯渠、陈延年、郭沫若、谭平山、何香凝等,到农讲所作报告或演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治训练与军事教育并重”是第六届农讲所的办学方针。第六届农讲所理论课程共授课13周,军事训练时间达10周。湖南浏阳人王首道,也是第六届农讲所的湖南学子之一。他曾回忆说,为了使学员毕业后能文能武,成为农民革命武装、农民自卫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农讲所学员在学习期间过着艰苦、紧张、活泼的军事生活,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

从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6届农讲所共培养了754名农民运动骨干。学员们毕业后,紧急奔赴各省开展革命工作。

湖南先后派出党员和团员共91名前往广州参加农讲所学习,他们回湘后,一般都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和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农运特派员的身份深入农村,分赴各县开展农运工作。王首道、雷晋乾和贺尔康等便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农运特派员。

在广州农讲所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相继开办了40多个农讲所和农训班,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湖南长沙、衡阳、宁乡、浏阳等30多个县也举办了讲习所、训练班等,培训大批农运骨干。这些人成为农民运动火种的播撒者,推动了湖南农民运动的发展。

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团结了广大人民群众,组织劳动人民起来斗争,革命才能成功。农讲所的成立,不仅开辟了新式农民教育道路,更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指导人才。他们像星星之火,撒向中国大地,进而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火。

唯一一届没有留下名单的农讲所学员

在广州农讲所的展览陈列资料中有一幅图,上面有当时学员在各省的分布名单,而这些有学员分布的省份,与当时国民政府北伐的进攻路线十分吻合。

据悉,农讲所自开办后,一至五届学员的名单都保存下来了,但是唯独第六届学员的名单无法得到确认和考证。当时正值北伐前夕,第六届学员大多数来自北方,他们结束学习后就会秘密回到原籍,准备发动民众,迎接北伐军。为了保密和确保学员们的安全,当时第六届学员的名单是对外保密的。因此,他们是唯一一届没有留下名单的农讲所学员。

一直到北伐开始,北方大地上风起云涌,各地农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了。在农会的配合下,北伐势如破竹,不可抵挡。这些农会的领导者中就有很多第六届农讲所的学员。可以说,这一届农讲所学员为北伐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